近日,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博士生孙铭柯在加尔肯·叶生别克研究员的指导下,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德令哈13.7米毫米波望远镜观测的CO(J=1-0)分子线数据,对银河系分子云G34区域进行了系统研究,揭示了其中纤维状结构碰撞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,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《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》(A & A, 2025, 701, A248)。
恒星形成是星系和星际介质演化的核心过程之一。近年来,观测与理论研究表明,大尺度纤维状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碰撞,可能是触发大质量恒星形成的重要机制。研究团队基于13CO和12CO(J=1-0)谱线观测数据,首次在G34区域内发现了两个巨纤维状结构(F1和F2),并通过空间分布和速度场的分析,揭示了它们存在正在碰撞的迹象。
研究结果显示,F1和F2中高柱密度气体(N(H2)>1.0×1022cm-2)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,分别仅为4.16%和8.33%。在已识别的13个致密团块中,仅有一个与WISE卫星22um红外尘埃核吻合,表明这两条纤维可能处于演化早期阶段,可能正在形成低质量恒星。同时,纤维结构的速度和线质量均表现出“由末端向中心逐渐增加”的趋势,这与引力势呈反相关关系,暗示引力势能正在向动能转化。
此外,研究人员在该区域内未发现HII区与F1和F2的关联,表明大尺度结构尚未受到来自HII区反馈的影响,而是由引力效应主导,进一步支持了纤维碰撞是主导其动力学演化的重要机制。
这项研究为纤维状结构的形成和演化理论提供了新的观测证据,揭示了引力驱动在纤维状结构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,同时,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银河系内巨纤维状结构的早期演化机制。
图:G34分子云。背景红、绿和蓝色分别代表22、12和3.4微米辐射。白色轮廓线为13CO辐射,圆圈代表电离氢区。
文章链接:10.1051/0004-6361/202553851